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

換卷不便?多備一個機身。

預算寬泛?一套一套來買。

可換鏡頭?35/50,72度/46度視角咯。

取景明亮?只要不是老爺機的設計/取景玻璃老化,都很亮。

機械靠譜?排除中國和俄國的廉價貨吧。(非歧視,請勿對號入座)


那麼選擇很多了,這裡不一定按題主的要求來排。

1、兼顧便攜和寬幅風光的傑作

Hasselblad XPAN(Fujifilm TX-1)

Xpan Finder

不過原廠只有三個頭可以用,30/45/90,當然你也可以接一些移軸鏡頭,成像圈在60以上即可。

雖然是135的膠捲,觀感還是中畫幅的。如果打算夜拍的話,建議備Natura 1600。


2、經典傳統,保值耐用

Leica M7/Leica M-A;Leica M4/M3

M3D

M7可以TTL,並且可以HSS,不用燈的用家體則會不到;M-A則有新品可買,有保修(你真的要送到浦東那兒嗎?)。

M4/M3無法使用Leicavit這麼經典的配件,最近聯動的距離在0.9-1m之間,非現代的0.7m,某些時候~很可惜。

某些老M機的的黃斑(按顏色其實應說白斑),取景器前面的三角玻璃的鍍銀會退化,這個一般算是絕症。

可用Leicavit的M4,DAG改


3、改革的M機身

Leica M5;Leica CL(非數碼)

M5比起其他M機器來說,即便設計有所改良,但是樣式過於“怪異”。

CL則因為基線較短,不適合大孔徑的鏡頭。

這些機器不像標準M機器那麼貴,但壞起來也不那麼容易修理。

注意不要用大屁股鏡頭,比如Biogon 21;老Biogon 35;幾個Super Angulon、現代的Summilux 21/24,因為會打到測光棒。

電子測光的機器,測光掛了這機器差不多價格也要腰斬了。

Leica M5的三耳(掛繩)


4、相容他廠的M口

Voigtlander Bessa Rnm(n為數字,m為A/M);Rollei 35RF(R2M貼牌);Konica Hexar RF;Zeiss Ikon ZM;Minolta CLE

福仔的聯動測距器某些批次會更容易失調,具體根據需要,選擇視角和快門型別,參考說明即可。


仔細看的話,其實Rollei和福仔這兩個是兄弟。

Rollei 35RF
Voigtlander Bessa R2M

Hexar RF的話,很好很合適,不考慮買兩臺嗎?電子控制的快門,備一臺修留著修唄。

講真,Hexar RF和MS-Optical真相配,尤其是自動過片這一點,操作非常傻瓜,又小。

限量版的Hexar的小包不錯

Zeiss Ikon ZM其實也是Cosina代工的,這臺機器主要的問題是機身蛻皮,雖然是電子控制快門的機器,卻不能HSS,可惜。取景器大的可怕,一掃老Contax RF的黃豆陰霾。


CLE~誰要買啊?


5、腦洞大開

Olympus XA

類似的還有Contax T。

這裡~一圖勝千言。

這個設計真的挺有意思的。Miu的大小,聯動測距器的加持,當然,虛像聯動的框太細了。

半傻瓜~可能是唯一缺陷~隨時會掛。


6、古典機器(LTM限定)

深水區注意!

深水區注意!!

深水區注意!!!


除非,你已經是個高手,熟知古往今來諸多機器的特性。不然,搞不好的話~輕則虧損,重則翻車。

隨便舉幾個例子,這些是測距取景一體式觀景窗的:

配Dallmeyer鏡頭的Ilford Witness,L39和插刀雙卡口,不斷升值是這臺機器的特性(笑)
Leningrad,這是不用電就能上發條連拍的聯動測距器第一機,不過整個聯動機構~被螺絲禁錮在脆弱的鋁製基座上,故障頻發(老化了,不中用了)
Tanack V3,壞了很難修是真的,這個是仿照Leica古典機作出的創新,還有一個Tanack SD,是Contax的仿製改良(顛覆)
Canon VT,還有一個de Luxe的版本,這臺機器可換倍率的取景裝置分別對應35、50、135,快慢門分家的設計很有古味,自帶扳手連拍更快(好像很適合要求)

當然,針對老機器的話,Leica也有LTM的現代頭,不妨試試?很稀有就是了(錢)

L39的Summilux 50/1.4

別看他們機身漂亮,或者機械感爆棚,起了故障的話~一壞毀所有。

基本上損壞的話,一般是:簾幕快門老化,快門拉繩老化,測距玻璃劣化。有橡膠的地方基本上都會壞,這是應該知道的,看看那麼多皮套乾裂就知道了。


7、其他

Nikon S3/S3-2000

有兩隻配套頭很值得選擇,Nikkor 35/1.8和Nikkor 50/1.4,古味很濃

50/1.4的特別版本叫做"黑絞";35/1.8則是Xenotar的設計,成像有一點像Xenotar 80/2.8。

黑絞Nikkor 50/1.4 LTM

Contax IIa

有Biogon 35/2.8和Planar 35/3.5,以及Sonnar 50/1.5,灰階很舒緩。Biogon的早期版本,不能用在後來的機器上。

對焦整個前組會轉挺頭疼的。Leica系統除了Hektor 125,沒這個毛病。

[!] 這個系統~坑會更大,謝絕新手~不要因為Zeiss的名頭傾家蕩產入坑。

配備Ross 90/3.5和Biogon 35/2.8的兩臺Contax IIa



額外提一下使用布簾快門的機器,用大光圈頭對太陽很容易燒出洞,時間最快是3秒。

沒事的話,請不要作死,等你發現每張相片都有奇怪的亮點or條狀亮,不要後悔。

類似這種情況,這裡是數碼相機出片。我怎麼會笨到用布簾快門相機懟太陽呢?


說一下鏡頭的選擇。

額外標記的資料,14表示實際51.4mm

50的頭實際焦距基本上是51.6mm或者52.4mm,做到完全50mm的我記得是Noctilux,比較猛。Leica的大部分鏡頭可以在鏡身上找到小數字,參考列表即可知具體是多少。

35的話則不那麼明顯,部分Contax/Nikon RF的廣角可以混用,你也可以看到Voigtlander在20年前做的一些S/C鏡頭,比如Voigtlander SC 25/4,可以不用特別分。


不同的鏡頭,玻璃種類,結構設計,鍍膜有無,設計上這些取向,也造成的影調也有不同(所謂玄學,比較可知)。

35/50的話,古典一點的灰階保留長,黑白放像遊刃有餘;現代一點的反差高,負片和反轉看著討好眼睛。這個分界線大約是60年代。

如果沒有經驗,請選擇90年代後的鏡頭,不會因為奇怪問題~造成影像劣化(比如Leica的某些鯨油揮發在玻璃上形成薄霧)。這個時候的不管機械材料也好,玻璃材料也吧,以及鍍膜的耐用性,都比之前的要好太多。

ASPH的Leica,和ZM的Zeiss,以及新出的Voigtlander的頭,是同一類鏡頭:高反差,高解析。差別主要在外觀顏值和品牌溢價上。

考量二手鏡頭的話,請不要相信賣家說的,瑕疵不影響成像。是壞是好自己實際拍一下才會知道。物色中古鏡頭的時候,一般說來好品相不一定東西好,但是,爛品相絕對會很差。儘量選擇成色新的,並且建議帶手電筒去實體店試,選擇可以退貨的那種店。不然,某些爛鏡頭~可能會爛在手裡的。



一些電影鏡頭改口用於Leica M,在新世紀後一度變得流行。如果非原廠製造的調焦桶,有幾種方法達到聯動:

1、殺鏡/種鏡

2、使用斜坡式聯動

第一種方法的好處,如果正好有同樣實際焦距的,那麼可以直接換掉原有鏡頭,安裝上新鏡頭,這是殺鏡,始作俑者的例子,來自於殺Leica Summarit 50/1.5上Nokton 50/1.5。(60年代)

種鏡,則是安裝到特定調焦桶裡。例如宮崎改的G28。

最後測試最近、1米、2米、10米、無限遠這些,準確與否。


第二種的話,一般使用是無問題,並且保留了原調焦桶,當出現誤差的時候,比較難校準。

國內的環保師和日本的宮崎貞安一般會使用此類改法。


這裡有一個Kinoptik 50的例子,從左往右的話,有三個,分別是:

1、殺鏡,殺Canon 50/1.8 LTM;

2、種鏡,種在標準50mm的對焦桶;

3、用原調焦桶測距耦合。

以上

收購相機,收購鏡頭